飞羽掇英--如何接近鸟儿(QB168)
这是观鸟办给<<中国鸟类观察>>提供的稿,群策群力,每期一篇.我会陆续贴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正确地接近鸟儿
首先感谢阮翔给我们带来清晰生动的中华秋沙鸭珍贵照片。拍摄这样的照片除了需要运气,合理的采用一些办法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下面就来谈谈如何正确的接近鸟吧。
摄影大师卡帕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靠得还不够近!野生鸟类摄影也是这样。要想把鸟拍好,只有近才是硬道理。距离越近,景深越浅,主体就越突出,细节也越清晰可辨。
拍鸟和观鸟不一样,观鸟可以用望远镜在100米外观赏,拍鸟却是需要接近接近再接近,可能只有到15米甚至更近,才能拍出清晰的影像。在这里常有观鸟者认为拍鸟者是在赶鸟,因而会发生误会。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拍鸟者难道希望鸟被自己赶走吗?所以说对自然对鸟要尊重,要注意拍鸟的方法。有极个别的拍鸟人为了拍飞行的鸟,采用了扔石头放鞭炮的恶劣手段,这是我们广大拍鸟者所不耻的,应该予以谴责!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拍鸟者和观鸟者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大家都在为保护环境出力。有人说,拍鸟可以给大家分享照片是众乐乐,观鸟只是独乐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话说得偏激了点,但也道出了拍鸟得到的影像可以通过展示和分享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从而热爱鸟热爱大自然的事实。
拍鸟和观鸟并不矛盾,如果两者结合在一起,水涨船高,相辅相成,还能促进自己水平的提高呢!拍鸟者的观鸟水平高了,就能从一群鸟中很快地辨认出特别的或者少见的鸟种记录下来;观鸟者的拍鸟水平高了,也可以通过使用照相机对各种鸟的影像资料记录,帮助自己对疑难鸟种的辨别。
上面把话题叉开了,现在回到正题。在摄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鸟儿的活动造成影响,这个影响程度是大还是小,由你的一举一动来决定。不管你如何小心翼翼地,蹑手蹑脚地,满怀爱心地想要靠近,鸟的天性往往会促使它选择立刻离开。
如何正确地接近鸟儿,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轻对鸟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选择尽可能长焦距的镜头。镜头焦距越长,就越能在远处拍到自然生动清晰的美丽影像。这里我插一句,尽可能买你所能担负得起的长焦镜头吧,它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但是,对一些天性特别敏感怕人的鸟儿,有了长焦距镜头,往往还是会感到鞭长莫及。这时候该怎么办?合理的利用掩体,搭伪装埋伏是一个常用的办法。但是这样做有几个原则一定要遵守:一、对拍摄繁殖期孵化期的鸟,特别要慎重,注意避免亲鸟弃巢造成繁殖失败;二、搭掩体的时候,不能破坏周围的植被和环境;三、不能采用投食物引诱的办法来吸引鸟儿;四、搭掩体位置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在有落石、涨潮、水淹、野兽攻击等危害因素的地方;五、拍摄结束后,应该等鸟离开后再走出来,以免突然走出掩体惊吓到鸟。
如何找到合适的地点来埋伏?事先要通过观察踩点,了解掌握了鸟一般最喜欢去的地方,例如一个小水塘,它们喜欢在里面洗澡;一丛有小果子的树枝、一小片浅滩,它们喜欢在这里觅食;几根电线、一段枯木桩,它们喜欢停留休息......选择一个时机,在鸟还没出现之前就准备完毕,然后进入掩体,耐心等待吧。静静地等待,与鸟的约会总是那么叫人砰然心动。
如果你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无法靠近它们,那么你该学会放弃接近的努力吧!尝试着拍一些带环境的鸟片,鸟不是孤立的,有它们自己的生存环境,有时侯鸟和环境结合在一起,或许更能感动人呢!有些高手拍鸟拍到后来,鸟在画面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反映出来的内涵却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人深省。鸟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来的意境比单纯的大头照不知道好多少!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自相矛盾么?前面叫我们要接近鸟,后面又说要远离鸟,晕啊!嘿嘿!其实我想表达的就一个意思,用一颗敏感而又热爱的心去接触自然,去感受自然,去融入自然,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去记录、去反映出你所要表达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呀!
2008年元月21日